
類別:公司新聞 發布時間:2020-10-31 17:29:01 瀏覽: 次
摘要目的
評價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眼患者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聯合區域折射型多焦點人工晶狀體(IOL)植入術后的視覺質量。
方法
回顧性隊列研究。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聯合區域折射型多焦點IOL(LS-313 MF30)植入的62例(92只眼)患者資料。根據患者眼軸長度分為2個組,眼軸長度≥26 mm者納入高度近視眼組,共29例(46只眼);眼軸長度<26 mm者納入對照組,共33例(46只眼);其中高度近視眼組再分為2個亞組,眼軸長度≥30 mm的納入超高度近視眼亞組,共12例(18只眼),其余的患者為單純高度近視眼亞組,共17例(28只眼)。所有患者術后隨訪大于6個月,比較隨訪期末各組患者的裸眼遠視力、中距離視力和近視力及對比敏感度、閱讀視力、閱讀速度、視覺質量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學方法主要采用兩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及Kruskal-Wallis檢驗等。
結果
對照組與高度近視眼組、對照組與單純高度近視眼亞組及超高度近視眼亞組間性別分布、年齡、隨訪時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隨訪期內,對照組與高度近視眼組之間、對照組與單純高度近視眼亞組、超高度近視眼亞組之間裸眼遠、中、近視力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超高度近視眼亞組的視力相對較差,但在術后6個月裸眼遠、中、近視力(最小分辨角對數視力)仍分別達到0.07±0.11、0.34±0.08和0.20±0.09。術后隨訪期末,高度近視眼組空間頻率為3、6、12、18周/度(cpd)的正常光照對比敏感度(對數值)為1.48±0.18、1.75±0.18、1.44±0.24、0.90±0.23,眩光對比敏感度為1.42±0.16、1.76±0.15、1.43±0.19、0.85±0.20,均低于對照組(正常光照1.66±0.18、1.88±0.14、1.54±0.18、1.06±0.18,眩光1.62±0.16、1.85±0.11、1.53±0.14、1.01±0.15),除正常光照12 cpd外,兩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超高度近視眼亞組的對比敏感度最差(空間頻率3、6、12、18 cpd,正常光照下分別為1.39±0.21、1.66±0.16、1.32±0.23、0.75±0.16,眩光下分別為1.31±0.13、1.64±0.12、1.31±0.18、0.73±0.15),均低于單純高度近視眼亞組及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單純高度近視眼亞組僅低空間頻率(3 pcd)下的對比敏感度(正常光照下1.53±0.13,眩光1.50±0.13)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超高度近視眼亞組閱讀視力和閱讀速度與單純高度近視眼亞組及對照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問卷調查顯示高度近視眼2個亞組與對照組間白天及夜晚存在明顯眩光和光暈的比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無一例患者對調查的不良光學現象感到困擾。超高度近視眼亞組和單純高度近視眼亞組脫鏡率分別為11/12和15/17,對照組脫鏡率為31/33,3組間脫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區域折射型多焦點IOL適用于合并高度近視眼的白內障患者,術后有良好的遠、近視力;但對于眼軸長度大于30 mm的超高度近視眼患者,術后對比敏感度相對較差,應嚴格進行術前檢查并選擇手術適應證,審慎開展該手術。